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场馆 > 训练基地

解放军体育学院改建为军事体育综合训练基地

发布时间:2011-01-06浏览次数:1974

      2008年04月08日 13:53   来源:解放军报  

     

      资料图片:解放军体育学院学员们在操场上做刺杀操。新华社王安民摄

 

      2003年,有着50多年办学历史的解放军体育学院走进一个新的历史“拐点”:学院改建为军事体育综合训练基地。“伤筋动骨”的冲击接踵而至:三分之二的干部被分流、70%的岗位被调整……

      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新一代“军体人”临危受命,不辱使命。    

      5年来,他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基地在落编中转型,在改革中定位,在创新中突破,步入特色办学持续发展的新境界,先后有多项教学科研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其中,《中国军人体能标准》修订与考核等6项成果被编入全军训练考核大纲,一个特色鲜明的信息化军事体能训练基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转型定位 为传统军体特色注入战斗力元素

      2006年6月,全军体能训练骨干在该基地如期开训。新开设的海上救生、擒拿格斗、军事攀登等3门课程,令人耳目一新。

      更令学员们感到意外的是,以往单一的理论考试变成了想定作业、对抗考核:上午,巷战格斗、应急攀岩等课目刚刚考完,下午便百里机动,置于复杂海域进行海上救生和武装泅渡考核。

      让学员们刻骨铭心的这次教学,缘于基地一次尴尬的调研。以往,在很多部队官兵心目中,所谓“军体特色”,无非是蹦蹦跳跳,比比赛、夺夺牌,与“打得赢”很难挂上钩。

      听着这些“不客气”的评价,“一班人”如芒刺背。基地第一届党代会上,党委副书记、司令员杨文彬说:“50多年的办学历史,经验是宝贵的,而教训更让人警醒。调整转型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必须有所作为,闯开特色办学新路!”从此,基地党委把特色发展作为转型定位的核心要素,明确提出了一切“向部队靠拢,向打赢聚焦”的思路,构建独具特色的以“军事体能”为龙头的专业学科体系,为传统军体特色注入战斗力元素。

      改革,观念的碰撞不可避免。当初,游泳、器械体操教研室一些教员,对突如其来的转型有些不解。面对种种“非议”,基地党委及时组织大家系统学习科学发展观,在基地局域网上开设“学习论坛”,开展讨论。汲取脱胎换骨的勇气后,他们又紧紧围绕军事斗争准备对体能训练的新要求,对教学科研重新顶层设计,删减整合了16门内容陈旧、训练手段落后的课程,增设信息化程度高的体能训练监控、预测及伤病治疗等“数字体能”新学科。

      广聚人才 抢占军体竞技新的制高点

      创业,离不开人才。改革之初,基地人才队伍流失和断层问题比较严重。军事体能训练研究所孙学川教授便是典型例子。

      这位全国军事体能领域知名中青年专家,面对改革阵痛和外在拉力,在进退走留问题上思想出现波动。基地两名主官得知消息后,上门做工作:“现在基地刚刚起步,条件是苦点,正因为苦,才是人才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大舞台!”两名主官的坦诚之言让孙教授很是感动:“就依你们啦,我留!”

      原有的科研部撤销后,基地党委对孙学川委以重任,不仅让他担当军事体能科学研究所负责人,还为他设立了专项科研经费。那年,在海上抗眩晕重大课题的关键阶段,基地党委倾心支持他攻关,使课题顺利获得2005年度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面对干部队伍“只出不进”的矛盾,他们主动挖掘潜能,整合资源,打破专业、岗位和单位界限,推行岗位轮换和人员重组,鼓励跨学科专业开展教学科研;先后选送37名教学科研骨干到军地院校入学深造;制定《中青年教员成才资助计划》,选调教授组成教学专家组,实施“人梯工程”。如今,一支既能完成现有学历教育、又能适应任职教育,既能发挥学科优势开展科研、又能指导部队开展训练的新型人才队伍迅速崛起。

      部队军功立给代职教员,可是件新鲜事。2007年2月,基地政治部收到来自广州军区某团的信函,内有一封感谢信和一张三等功卡片。来信称:“贵部教研室教员张庆利,代职副营长一年来,结合我团实际,科学开展体能训练,使我团的训练平均成绩大幅跃升。其中,武装泅渡和五公里越野参加军区军事大比武夺得第一名。为此,我们党委为他荣记三等功……”据悉,5年来,基地80%的中青年教员被轮流派往三军部队代职锻炼、教学实习、学术交流,受到部队普遍欢迎。

      锻造平台 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发展根基

      2007年7月,基地特种军事训练场和水上综合训练中心双双圆满竣工。然而,在早些时候这两个项目差点“难产”。当时,党委就此征求意见,不少同志提出往后拖一拖。理由是,基地刚刚组建,百业待兴,老训练场馆可以凑合用。

      基地党委没有急于拍板,而是再次让理论学习成为革故鼎新的第一推力。他们组织官兵观看外军训练、演练、作战录像资料,了解世界军事变革趋势。分期分批走进广东高州、深圳南岭等特色理论“发源地”参观见学,从生动实践中感受创新理论的巨大威力,在激烈碰撞中解开了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等束缚思想解放的“缰索”。很快,两项工程如期开工。

      运用科学发展观创新工作思路,使基地许多军事体能训练中的疑难问题迎刃而解。当时,我军部队战术背景下的体能训练存在着场地简陋、器材匮乏、内容单一的问题,制约着训练质量。为此,基地官兵在充分利用部队现有训练资源的基础上,着眼信息化作战的基本形态、本质特征、作战样式等特点,研发出融单兵、小组、分队训练于一体的“军人战场身心适应力训练系统”。与《中国军人体能标准》相配套,他们研发出的“军事体能智能化测评系统”,改变了过去我军军事体能贴条、掐表、数圈的传统考核方式,既可科学地统计官兵的体能训练成绩,对单兵及部队的体能训练情况进行评估,还可生成更为科学的体能训练方案。

      此后,他们又一鼓作气把特种体能训练作为新的学科增长点,在作战训练理论、师资队伍、课程标准、组训方法、后勤保障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特色鲜明的教研体系,建立起综合训练场和全军一流的海上抗眩晕实验室与高原抗缺氧实验室。如今,这些教研体系和训练设施已在联合训练中得到成功检验,受到上级的高度评价。(解放军报/彭钧华、蒋伟宏、刘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