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介服务 > 体育科研服务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研究所介绍
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创伤实验室”,1997年正式更名为“运动医学实验室”,2006年由四川省教育厅批准为“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现有总面积1300平方米,包括运动心肺功能实验室、骨材料力学实验室、PCR室等15个专业实验室和1个“人体运动机能测评中心”,拥有大型仪器、设备60多台(件),固定资产总价值达1100万元人民币。实验室面向国内外开放,承担运动人体科学相关领域科研项目及横向合作项目,接收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及访问学者。
实验室科研队伍由3位该领域资深专家、32名固定研究人员和6名流动研究人员组成。实验室研究人员以中青年骨干为主,平均年龄38.5岁,包括教授(研究员、主任医师)11人,副教授8人,讲师(主治医师)8人,初级职称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10人,四川省名中医1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四川省特聘教授(天府学者)1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名。固定研究人员中,获硕士以上学位者27名,其中博士9名(含2名博士后),硕士18名。
实验室自组建以来,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立足于为我国运动人体科学及其相关领域进行基础研究和理论探索,立足于服务竞技体育训练和国民体质健康事业的实践,围绕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运动人体科学和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需要,形成了以下长期稳定的研究方向:
1、运动能力的生物学因素及干预手段
以苏全生博士、袁琼嘉博士为学术带头人的科研团队长期从事运动性疲劳机制及消除手段、运动能力的影响因素及评定、运动员选材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正常人体及运动员能量供应系统、心肺功能水平及神经肌肉系统等方面的机能状况,并据此做出相应生物学评价、意见和运动处方等,为体育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2、运动性损伤发生机制及预防治疗
此方向是我院传统优势研究项目之一,具有四十多年历史。以侯乐荣教授、叶锐彬主任医师为学术带头人的研究团队主要以传统中医药为主,中西医结合,通过现代研究手段对运动性损伤的发生机制、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经过数十年系统而广泛的研究,逐渐形成了对运动损伤的跨学科研究体系,特别是运用中医药防治损伤和干预运动过程具有独到之处。
3、运动医务监督领域研究
以蓝肇熙博士、熊若虹博士为学术带头人的研究团队主要是从医学角度监控运动训练比赛过程和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处理运动训练和比赛中遇到的各种医学问题,包括对运动性疾病,过度训练、运动性疲劳、运动营养等方面的研究。并通过医学和生物学手段,监控、干预运动员运动过程和机能状态,为其进行科学训练提供依据,是保证训练正常进行并取得好成绩的一种重要手段。
2002年至2006年,实验室先后承担各类科研课题57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24项,厅局级课题19项,其他来源课题12项。其研究成果有7项获省部级成果三等奖以上。发表学术论文186篇,其中有7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分别被SCI、EI、ISTP收录,有62篇参加国内外专业学术会议。
实验室始终围绕学院“体医结合”的办学特色,以科学研究为主体,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科发展为主线,不断加大建设力度、创新科研方法、增强激励机制等,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而不懈努力。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祠大街251号 电话:028-85067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