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蓬勃发展的体育社会组织

社会力量办体育激活一池春水

发布时间:2018-10-12浏览次数:1039

 

社会力量办体育激活一池春水
温州试点满一年超十亿资金进入效果初现
当温州体操运动员罗欢和国家体操队队友一起站上雅加达亚运会女子体操团体冠军领奖台的那一刻,远在万里之外的温州心桥体操艺术俱乐部负责人徐炳兴觉得,当初的梦想已经逐渐变成现实,社会办体育这条路一定可以继续走下去。
随着体育改革不断深化,如何统筹发挥好社会力量办体育的作用,已经成为全国各地体育部门亟待破解的课题。而在民资活跃的浙江,和徐炳兴一样,已经有不少民间力量加入“社会力量办体育”的行列中来,成效也正逐步显现。
2017年9月5日,国家体育总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温州签订“联合开展社会力量办体育全国试点”协议。作为全国唯一一个试点城市,温州将从鼓励社会力量办全民健身、鼓励社会力量办竞技体育、激发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健全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等四个方面,为全国深化体育改革破题探路、提供经验。
“社会化办体育”这项谁都无法预知答案的体育体制改革,逐渐成为当下浙江各地勇于尝试的新目标和新方向,它不但让体育社团越办越“活”、体育部门逐步实现“管办分离”、民营资本进驻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后促进其健康发展,更让人看到最美的希望。
一次省运会夺得十三金
“心桥出品”效果初现
在雅加达亚运会上,浙江运动员夺得23块金牌,其中10名温州籍运动员获10金4银1铜。在这10名温州籍运动员中,有4人来自社会力量兴办的体育社团,这些体育社团中,吕志武游泳俱乐部也许是名气最大的一家。
许德道是吕志武游泳俱乐部的创始人,2年前,他投资600多万元把闲置厂房改建成游泳馆,承接温州市少年儿童游泳训练任务,平时也向周边居民开放。后来,退役后的吕志武被派到俱乐部任总教练。“过去,我们在体校训练,大家几乎来自一个区,体校的辐射面有限。”吕志武同样拿过亚运会冠军,他告诉记者,越来越多挂牌“后备人才训练基地”的学校及民办游泳俱乐部恰恰能打破这一局限。近一年多来,来俱乐部参加培训的多达3000多人。目前,俱乐部在训游泳苗子120多人,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后备人才梯队。此外,俱乐部还承接了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等多所周边学校的游泳校本课程。
作为浙江竞技体育的一张金名片,游泳并不乏群众基础,许德道的游泳俱乐部开创了“民营企业+退役优秀运动员+俱乐部”新模式,让更多孩子有机会得到专业的训练。许德道表示,尽管俱乐部还处于培育起步阶段,但聚合政府、企业和知名运动员优势,创新社会力量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模式是多方共赢的。
在获得雅加达亚运会金牌的温州籍运动员中,罗欢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罗欢是温州心桥体操艺术俱乐部培养输送到省里的,而这个体操俱乐部早在2007年,就由温州市体育局与徐炳兴的心桥幼教集团共同组建,这桩在当时还引起巨大争议的合作,如今已被冠以“心桥模式”。“今年省运会上,我们俱乐部的孩子拿了13枚金牌。”每每谈起这件事,一直说自己不懂体操的徐炳兴总会笑得合不拢嘴。经过10年的发展,“心桥模式”这种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的做法令曾经几乎人才断档的温州体操一跃成为这个城市的拳头项目。
目前俱乐部在训规模达到150人,教练团队共有20多人,体校编制和外聘各一半。除了能保证省内人才的需求,“心桥出品”也正在源源不断输送到省外。
温州市体育局局长张志宏表示,目前,温州市在体育系统之外设有24个后备人才布点基地,涵盖15个大项,初步形成了体育系统、学校、社会三方融合培养体系,在训1844人,累计向省队输送102人。
始于情怀敢为人先
超十亿资金进入体育
民间资本进军体育,往往从情怀开始。更早创立的温州凯易路马术俱乐部也是“社会力量+竞技体育”模式的一个成功典型。这家创立了23年的俱乐部的老板张峰以生产摩托车起家,却是个十足的“马痴”。十多年来,他累计投资已经达到了千万级别,从建马场、买良驹到组队、训练一手全包创办俱乐部。2003年,俱乐部和省体育局签署协议共建省马术队,这也成了全国第一支企业办的省马术队,开创了社会力量办马术运动队的先河。
张锋说:“在不少人眼里,我就是把其他行业赚的钱投到这个不挣钱的领域。”因为体育人才的培养、产业的培育周期都较长,下一步,俱乐部希望把省马术队的优势转化为马术产业,提高盈利能力,通过马匹育种、打造马术小镇实现可持续发展。
敢为人先的精神扎根于温州这片热土,在体育领域,像张锋这样敢于投入民间资本的大有人在,温州在体育体制改革当中,再次充当了“探路者”的角色,活跃的民间资本有力地激发全省各地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投资体育的热情。像张锋这样的民间资本进入到体育产业领域的情况已经越来越繁盛,2015年杭州市体育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引来了2.3亿元民资。来自省体育局的统计表明,2014年和2015年两年,仅体育场馆的开发与经营,就至少已有超过5亿元民营资本介入。
即便是对于成绩极度渴求的竞技体育,温州人依然愿意投入大手笔使之“细水长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温州民间资本就开始涉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领域,尽管出成绩的时间要花上几年甚至十几年,但对于夯实温州体育的群众基础,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该市社会力量主办的训练单位已达22个,涉及体操、游泳、摔跤、拳击、马术、羽毛球等十多个项目,在训运动员超过1500人。而在成为试点以来,温州社会资本累计体育设施建设投入超10亿元、人才培养投入超2000万元、举办体育赛事投入超3000万元。
“温州经验”多地效仿
四字处方鼓励民间力量
“温州经验”走出温州,浙江省各地在借鉴温州试点的同时,形成了“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多元特色。
如何将体育和教育结合起来,让体育在教育中真正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诸暨海亮教育集团一直在探索。诸暨市体育局副局长周建新认为,海亮办体育是对于新型少体校模式的探索,“县一级办体校,会面临资金、招生等许多障碍,但像海亮这样的社会力量去办,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此外,现在的体育是‘大体育’概念,海亮在体教结合方面无疑是具备先天优势的,也为运动员最终的出路提供了更多保障。”
浙江省体育局局长郑瑶在总结一年的试点经验时表示,社会力量办体育与经济转型息息相关,仅靠体育本身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力量是重要组成部分。体育部门要瘦身放权,社会组织要强身健体,体育产业才能培育壮大。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关键是管办分离,社会能办的放开让社会办,社会难办的由体育部门来做。具体举措上,省体育局开出了四字“处方”:放、破、扶、立。
“放”,是鼓励社会力量全面参与老百姓的健身活动;“破”,是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竞技体育领域;“扶”,为进一步激发社会力量,投资体育产业,健全完善的体育产业扶助体系;“立”,即健全社会力量办体育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努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以去年为例,全省一共举办了1.3万场各类体育比赛和活动,其中社会力量办的活动和比赛超过60%。从2014年开始,浙江设立省级体育产业引导扶持资金5000万,今年已经增加到1亿元。
未来四年,杭州亚运会将成为浙江体育的重中之重。“杭州亚运会的筹备工作确定了近400个重大活动节点,细化了约4000项具体任务。毫无疑问,这些环节都会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进来。”郑瑶表示,两三年后,希望从温州试点探索出能在全省各地推广复制的模式,让浙江在社会力量办体育方面取得更多突破,并将在亚运会的筹办过程中运用。
 
转自: 浙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