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省体总办人员工作交流能力培训

第七讲:解释能力专题

发布时间:2011-11-24浏览次数:1307

一 解释学的起源

首先我想跟大家介绍一下解释学,它是怎么来的。其实解释它被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专门的系统的研究最早开始于西方。解释学这个词最早是来自于希腊文Hermenia,意思就是宙斯传递消息的神。因此,这门学科最初是一种有关宗教和经典文献解释的理论或者说是哲学,又译做诠释学或者是释义学。

在十七世纪,《圣经》学研究者汤恩豪赛尔出版了《<圣经>解释学》(1645)一书,从这部书开始,“解释学”一词才得以第一次正式的使用。但是直到十八世纪为止,从语文学和神学成长起来的解释学,仍是一个零散的学科,只服务于说教的目的,直到十九世纪,德国的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才把解释学作为文化科学的方法论进行了特别的研究,让它成为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一般学说,摆脱了一切的教条因素,这位德国哲学家强调解释学首先应该是一种解释的方法,即寻求一种心理学意义上的理解,以便解释那些活在文本作者心中的原则或者观念,而解释的目的就是要克服误解,正确理解字里行间表达出来的作者的意愿。

那么在了解了西方解释学以后,我们再来说一下我们自己国家的解释学又是如何的呢?在清朝的乾嘉年间,有一种叫做训诂学的学问,非常的发达,那么这个训诂学该怎么解释呢?这个训字就是指本来之谓,指原本的东西,而这个诂就是引申之谓,也就是说你在这个本来的基础上根据你自己的理解引申出来的东西,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体是指以语义为核心,也就是说中心思想不要变、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一门科学。

二 什么是解释

我曾经看到一篇文章,是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的一个教授写的一篇关于中国解释学的文章。老先生说,当我们谈到“诠释”或者是谈到“解释”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从原先的语言、文字、符号,乃至于象征,由这些所构成的那一大套系统,你穿透进去,瓦解了,之后你再把它的意义释放出来,构建一个新的语言系统。由此可见“解释”其实就是让语言文字先瓦解,然后意义释放出来。就好像一粒麦子掉到泥土里,长出它的苗芽来。这是生长,它这个生命体,要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解释。

我们也可以举一个例子,通过对比,来让各位对“解释”有一个更为清晰地印象。“说明”是大家在口头和书面上用得非常之多的一个词语。“说明”的重点是,一个外在的、扩张性的因果说明;而“解释”是进入到那个事理内部的理解和诠释。它的重点不在说明事物的因果,而是在于阐明那个事物存在的理由,它的重点是在理由。这个跟“说明”,它的重点在于因果,不太一样。由此可见,说明其实是比较外在性的,而解释比较是内在性的,更通俗的说就是,一个是内在的理由,一个是外在的因果。

比如说:你今天怎么迟到啦?这怎么迟到的?你说车子坏了。很清楚的,是外在的说明。为什么迟到了?这内里的缘由可能就需要你好好地解释一番了。再进一步的说,任何一个“解释”,都必须穿过了你既有的材料,进到那个“本源”,再经由另外一大套语言、文字、符号去“构建”新的一种说法。当然这种“说法”有可能是你独创的。

三 如何解释

以上我跟大家笼统的说了说解释是怎么一回事,接下来,我就跟大家具体的聊聊解释都有哪些必经之路!

(一) 解释的结构性把握

首先,你必须对你所要解释的对象有一个内在的、深入的一种契入理解。通俗点说,就是你得懂!!那么在理解的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注意理论逻辑次序和时间历程次序,还得注意部分与整体的关联,即你要理解部分,就必须预取你对整体的理解;你要理解整体,就必须从部分开始。有的时侯,我们去理解一个东西,不能只是去记得他讲了什么。对语句,你所采用的,往往是你的记忆的活动,但是你不能够只是停留在记忆的活动,你必须往上提,必须是一个结构性的把握。

什么叫结构性的把握呢?譬如说读《孟子》书,你说这《孟子》我已经读完五遍了,我最了解孟子了,这话是不通的,你读五十遍了,不通的还是不通,以前有一个人说:我是最了解中国历史的,这个《二十五史》,我读过三遍了,一个字一个字读过了。但是其实呢,有一种人,读了十遍还是不了解的。因为这个地方牵涉到了:你是就这“语句上的记忆”呢还是进入到“结构性的把握“了?所以结构性的把握就是,你能够推出你没读到的语句,从结构上来推出,大概就是这意思。

(二) 解释的沟通

那么理解之后的又应该是什么呢?沟通,根据统计,在人与人的沟通当中,有75%的人是为了让别人理解自己的思想、意图、经历以及要求。那么在沟通当中,一旦有一方或者是一方以上的人,也就是对方或者是对面的人,他对一些问题有看法、有意见、有不理解的地方,那么这个时候就是沟通上存在一定的障碍了,或者说我的设想和你实际上给我做出来的不一致,自然而然的,就需要做出解释了。

(三) 解释的表达

解释有正式的形式也有自然的形式,但是无论什么形式的解释,我们都应当认真对待,在人与人互动的过程当中,我们从开始的理解,谈到沟通,现在到了最后的表达,也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的将重新构建的新的语言释放出来,让对方理解和明白。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在表达之前要让对方知道,我的解释是在理解懂了他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我们在向对方解释的时候,可以先把对方说的话重复一遍,示意我听懂了他说的话,然后再做出解释,相信这样对方也会更容易接纳你做出的解释。

(四) 解释的目的

那么解释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让听你解释的人,听懂!如果你说了半天,别人也不知道你在说什么,那这个解释就没有意义了,说了也等于白说!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说这个飞机起飞,其实飞机起飞,不是我们常说的每小时多少公里,像说汽车一样,它们说的是节,160节,80节,飞机飞到160节,当它从静止的状态开始起飞,到160节,那就不可能再停下来了,就必须得飞了,但是如果不到160节,它就能停下来,160节,说的是速度,我这样说,可能不是专业人员就听不懂了,我如果真的想让您听懂,我必须得把他变成你确实是已知的一个方式,每小时多少公里,而飞机的起飞速度是用节来说的,节和(公里/小时)是有一个换算公式的,节=1.852公里/小时,由此可见,什么是让别人听懂,就是要找到对方的已知内容的基础,也就是说,你要讲的问题至少要在他已知基础的50%以上开始起步,一点一点往前讲,这才叫争取对方听懂我!让对方听懂是一种技巧,是需要训练的,重复对方的问题,把对方的话重新组织一遍,说给他听,要用你的语言来表达你听到的一句话,如果对方对这句话认同就证明他知道你听懂了。说话是照顾别人的立场,别人听不懂的责任在自己,如果别人觉得你没理解他,那一定责任在你,把他的处境用你的语言重复的说一遍,解释是用于解决误解的,解释要用于讨论以及针对性的表达,还有就是当您解释完了以后,还得确认对方是不是听懂了,那怎么确认呢,最好就是听到对方用她自己的语言描述一遍您所解释的内容。

四 解释的语言艺术

那么解释除了服务于沟通,它还具有语言的艺术魅力。怎么讲呢?比如说王梓娴是谁?王梓娴就是一个姓王,名字叫梓娴的人,那就对了,这个话不会再有第二个解释了,这个话也不会有质疑。但是如果是属于内在的诠释,那就会有各种不同的解释。魅力就在这里,它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所以,我们的语老师不能够要求学生,背解释的时候要有标准答案 。解释只有范围,没有定点。你要记得它只有范围,没有定点,你越出他的范围是不行,是错的, 只有范围,没有定点。解释就像变形虫一样,他可以扭来扭去,但是他不可能乱扭,乱扭到毫无章法。我们站在不同的立足点,所看到的就不一样,我现在站在这里,我如果画一幅图,或者照一个相,跟我站在另一边照,这虽不同,它还是相通的,也就是这一群人,虽异而实通。解释的多元,是讲到他的差异,而这个差异他之所以可能,这就叫做通,殊途而同归,这个部分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里面其实是非常好的,我们是强调求异存同,尊重多元化。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内里心灵意义的指向,会决定我们对结构的把握,会决定我们对整个语句记忆本身,是怎么样展开整个解释系统的,这个非常重要,这个是一个诠释的意象,我往哪边诠释,结果是不同的,比如,这个情况我们大部分都遇到过,有些学生上课,手拿着一个本子遮在前头“睡觉“,这个老师很生气的说:你怎么可以蒙骗我,把书放在前面,偷偷地睡着了?另外一个说:这个学生实在够认真,连睡着了,都舍不得把书放下。这个整个解释不同,那心灵的意向完全不同,由此看来,这是解释的一个可左、可右、可上、可下的情形。

总的说来,语言是一种态度,更是每个人一生的事业。要练就高人一筹的说话技巧,还需要积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身边做起。

参考文献:

[1] 孙路弘.说话就是生产力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c5NzQ5Mjcy.html

[2] 解释.http://baike.baidu.com/view/125857.htm

[3] 解释.互动百科. http://www.hudong.com/wiki/%E8%A7%A3%E9%87%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