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项目总揽 > 项目总览
为国民体质“把脉”
为幼儿园小朋友测试
在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里,科研人员此刻正对一组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再过几个月,全国国民体质的最新状况将从这里出炉。
2010年春天,第三次全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启动。这是一项庞大而又系统的公益工程,旨在为国民体质“把脉”。五年一次的监测工作现已成为我国群众体育的重要特色。
十部委联合的大行动
自2000年开始,中国每五年进行一次国民体质监测。这项工作由国家体育总局会同教育部、卫生部、科技部、国家民委、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统计局和全国总工会等部委联合完成。
由于国民体质监测在促进群众体育事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2009年施行的《全民健身条例》中,明确写明了“国家定期开展公民体质测试”,并将结果作为修订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依据。
总局群体司司长盛志国说,之所以开展这项工作,是为了准确把握我国国民体质状况和变化的特点,以便能更科学地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健康服务和健身服务。
在2000年首次监测后,总局采纳国家统计局的意见,研究了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以动态显示国民体质总体水平的变化,及不同人群体质水平的变化情况,为全面掌握分析国民体质状况及变化规律提供了有效依据,使科学指导群众健身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获取242466份有效登录书
监测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测试阶段、数据处理和总结阶段。监测对象为3至69周岁的中国公民,对幼儿的界定是3到6岁,儿童青少年是7到19岁,成年人20岁到59岁,老年人60岁到69岁。
数据现场采集从2010年4月1日在内蒙古乌海市最先启动,到2010年9月9日河北省石家庄市结束,历时5个月零8天。全国投入8000余名工作人员,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测试工作,有的地方还在测试结束后向受试者开出了“运动处方”。最终,经审核与验收,共获得242466份有效监测数据登录书。
监测内容包括体质检测和问卷调查两部分,同步进行。前者涵盖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三方面;后者基本包括日常饮食、工作、体力活动等情况,能详细反映出生活方式是否健康。
与以往相比,这次特别增加了精神压力方面的询问,旨在了解精神压力和体质状况存在什么关系。
全国31个省区市分别抽出3个地市(区、县)参与监测。为更精确地了解现状,这些监测网点基本沿用2000年监测建立的网络。通过不同时期调查结果的比较,能更为直观、清晰地查看一地老百姓的体质变化状况。
创新手段严抓监测质量
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主任田野介绍说:“监测的质量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保证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真实可靠的前提。对于这项涉及全国几十万人口的系统工程,自然要将‘严把质量关’放在首位。”
本次监测工作遵循严格的质量控制规范和程序,特别是将国家国民体质监测网络质量控制系统贯穿于监测工作的整个环节,有效地保障了监测数据的质量。
总局借鉴国内外先进行业的网络体系,委托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开发了国家国民体质监测网络质量控制系统。系统主要由国家、省级和现场质量监督员三级共同管理实施,具有实时性,可随时监控全国各地的进度、测试质量等。这一系统的开发在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中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在测试进行的同时,由总局群体司及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组成的检查督导组在两个月内,分六路完成了对北京、天津、辽宁等21个省区市数据采集现场的检查督导工作。
体质测试指导日渐成常态
要说这次国民体质监测的“副作用”,无疑是产生了国家带动地方的良好效果。可以说,是从国家层面影响到了省市层面,甚至区县层面。
一个很明显的对比,2000年第一次监测,有3省市在完成国家规定任务的同时在全省所有地市进行了监测;2005年,有十多个省市扩大了样本的检测;而本次,有20个省市都扩大了检测的样本量,力求掌握自身具体情况,为当地群众体育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当然,在监测结束后,各地的测试站和设备也不会“闲”着。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将在2011年加快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的建设,力争将现有功能单一的国民体质测试站点扩展为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使公益指导服务日渐成常态,为百姓健身插上科学羽翼。